周口信息網 > 駐馬店 > 正文
七城競逐“科技航母”:“十四五”時期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網絡整理 2023-02-24(原標題:七城競逐“科技航母”:“十四五”時期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中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指標”出現新維度。繼自貿試驗區、交通樞紐城市、改革試驗區等指標后,“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得重視。
2021年開始,包括成都、武漢、南京、杭州、青島、重慶、西安等城市,都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繼續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丁洪認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應具有清晰的國家使命、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與鄰近大學密切合作以及強大的成果轉移轉化能力,它是一個國家的“科技航母”,是成為一個強國的必備條件。
目前,上海、合肥、北京和深圳先后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為“科技航母”中的一員。而“十四五”時期或有條件好的城市加入這一行列。
重慶理工大學教授邱冬陽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科技創新作為第一動力,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隨著科創實力的提升,也將推動動力結構的轉變,提供未來城市發展的新場景。
同時,他建議地方在創建過程中,應該注重對科創產業鏈、生態鏈的構建,“這是對自身科創實力和潛力的一次發掘機會”。
地方“理科綜合”能力測試
部分城市對于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追逐”,已持續數年。如成都在2015年就提出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其載體是成都科學城,此外武漢、南京、長沙也有相關方案提出。
2017年1月,國家發改委批復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在全國初步建成若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但此后的批復進程仍很謹慎,除上海外,2017-2020年僅有合肥、北京和深圳3地的方案獲得批復。不過,隨著我國對科創研究的進一步重視,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為2021年地方“十四五”規劃綱要的熱詞,這些地區包括陜西、四川、湖北、浙江、江蘇等。
但哪些指標用以考核一個地區是否有條件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相關部門目前并未有明確披露。
丁洪認為,國家實驗室的聚集數量,應是關鍵指標,“國家實驗室是獨立法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則由若干法人所組成”。
這意味著,擁有更多國家實驗室的城市,越有更多的競爭優勢。在這一方面,北京市是表率,其重點實驗室擁有116個。
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賈中華認為,擁有強烈稀缺性和獨占性的創新資源及其強大的作用和功能的重點實驗室,是這些城市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關鍵因素。
如北京有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上海有張江實驗室、李政道研究所、中美合作干細胞醫學研究中心、上海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等共性技術轉移轉化平臺, 合肥有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國字號”重點實驗室也成為近年來的一項重點推進工作。如2017年,浙江省政府與浙江大學、阿里巴巴集團共建之江實驗室,以網絡信息、人工智能方向,并希望推動其上升為國家實驗室。而加上良渚實驗室、西湖實驗室和湖畔實驗室,浙江省的四家實驗室共同構成了杭州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砝碼。
江蘇“十四五”規劃中提出,重點支持紫金山實驗室、姑蘇實驗室和太湖實驗室創建國家實驗室,高水平建設江蘇省實驗室,分別聚焦網絡通信與安全、材料科學和深海技術科學。
但分析人士提醒: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對地方而言類似理科綜合測試,既要有基礎——豐富的高校聚集以提供基礎人才供給,又要有復合型的研究實力,簡單而言,不僅有數理化,前沿性的科學研究能力亦不可少。
而從技術輸出成交額、R&D經費投入強度、高等學校數量、已建和在建大科學裝置數量、重點實驗室等維度看,包括南京、杭州、西安、青島、武漢等地,皆有各自的優勢。
如西安市市長李明遠認為,西安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當地擁有兩院院士60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3個、各類科研機構460多家,在2020年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排名中位列副省級城市第六,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07倍”。
青島則擁有在海洋科學上的優勢,其涉??蒲袡C構數量約占全國五分之一,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約占全國三分之一,全職在青的涉海院士約占全國三分之一。
由此,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過程,也是城市不斷彌補科創短板的過程。
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長楊桂山曾以一個案例指出了南京的差距。2018年他去上海作報告期間,兩三個小時內就收到了20多張各種科技中介服務公司的名片,但在南京他卻未有這種體會。
他進一步說,與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相比,南京在重大科學基礎設施上較缺乏,此外,南京在創新高地、科技金融、科技中介、龍頭科技企業方面也需要加強。
哪些城市有機會?
若以城市群的角度看,目前三大城市群: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都布局了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僅成渝城市群空缺。
但成渝兩地在科創領域有引領整個西部發展的作用,且核科學等研究領域在國內處于領先。此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定位中,亦包括“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2020年9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已赴成都、重慶、綿陽等地開展了專題調研。次月中科院在上海召開的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工作交流會上,成渝兩地亦有代表出席會議。
2020年12月,科技部發布的《關于加強科技創新促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支持成渝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著力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就西部地區看,對于其他城市并無此表述內容。
目前,在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背景下,成都和重慶分別開始推進西部科學城(成都)和西部科學城(重慶)的建設,并在2021年全國兩會上呼吁以雙城“聯合體”的方式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潘復生認為,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成渝地區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關鍵舉措和核心任務,對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分析人士,認為成渝共建的模式或與深圳相似。即前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皆以單一城市為載體,即北京、上海和合肥。但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模式,在2019年表述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而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又明確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這一范圍擴大到更多城市。
但邱冬陽提醒說,與三大城市群比,成渝地區仍有短板,如科技產業布局分散,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產業鏈和產業生態尚未形成,因此如何以雙城模式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仍需要對建設模式進行研究。
除成渝外,其他城市亦雄心勃勃。
南京市市長韓立明在2021年的全國兩會上表示,南京將繼續突出創新核心地位,加快形成以創新為第一驅動力的增長方式,并建議國家支持南京建設成為“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創建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江蘇“十四五”規劃也提出對南京的支持,并未來將高質量建設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和滬寧沿線人才創新走廊,共創沿滬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示范帶。分析人士稱,在上海已經擁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背景下,上述示范帶要真正成勢,南京也需要有同樣級別的科學中心與之呼應。
追趕者在努力,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4座城市亦不能就此止步。如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我國創新體系在空間布局上分成三個層級,即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顯然,從國家科學中心到國際科創中心,這又將是一個奮力向上的過程。
免責聲明:信息網轉載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轉載請標注:信息網——七城競逐“科技航母”:“十四五”時期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搜索
-
- 2023-02-24廣州黃埔區揭牌成立黃埔
- 2023-02-24廣州黃埔區揭牌成立黃埔
- 2023-02-24七城競逐“科技航母”:
- 2023-02-24“十四五”城市群交通圖
- 2023-02-24“十四五”城市群交通圖
- 2023-02-24七城競逐“科技航母”:
- 2023-02-24博康高品:多款產品涉嫌
- 2023-02-24這座一線城市放狠招:嚴
- 2023-02-24深圳“十四五”降碳計劃
- 2023-02-24博康高品:多款產品涉嫌
- 2021-03-22金融機構MPA結構性參數下
- 2021-03-22央行為什么突然送了市場
- 2023-02-24博康高品:多款產品涉嫌
- 2023-02-24“十四五”城市群交通圖
- 2023-02-24七城競逐“科技航母”:
- 2023-02-24三輪中美高層對話結束,
- 2023-02-24深圳“十四五”降碳計劃
- 2021-03-22劉鶴主持的國企改革會議
- 2021-03-22任澤平:當前形勢下 財政
- 2023-02-2420省份公務員省考縮招 招
- 2023-02-24廣州黃埔區揭牌成立黃埔
- 2023-02-24廣州黃埔區揭牌成立黃埔
- 2023-02-24七城競逐“科技航母”:
- 2023-02-24“十四五”城市群交通圖
- 2023-02-24“十四五”城市群交通圖
- 2023-02-24七城競逐“科技航母”:
- 2023-02-24博康高品:多款產品涉嫌
- 2023-02-24這座一線城市放狠招:嚴
- 2023-02-24深圳“十四五”降碳計劃
- 2023-02-24博康高品:多款產品涉嫌
- 網站分類
-
- 標簽列表